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党建思政
红色故事
时间:2020年12月23日 16:51 来源: 作者: 最后编辑:电气工程系

五联五制五提升---四史教育红色故事大赛

 西迁精神使命责任

讲述人:教学第一党支部  刘明晓

 作品背景介绍:

62年前,6000多名交大人从黄浦江畔出发,一路向西,开启了一场大树西迁历程。数以千计的交大人,迎来人生重大转折。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当年西迁而来的师生大多已是耄耋老人,有的已不在人世。2020年4月22日,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前往西安交通大学,考察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西迁老教授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作为新时代高职教育战线上的青年教师,我们要学习和继承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西迁精神的新传人,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大业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

 

卫星之父“孙家栋”》

讲述人:薛博文  教学第二党支部

 作品背景介绍:

    他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中国制造的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月卫星……的设计者。他就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

    1929年4月8日,他出生于辽宁省盖县盖平师范学校,小时候的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他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和“争做第一”的精神,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50年1月,他被派到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留学,学习制造飞机、火箭等科学技术,并荣获“斯大林金质奖章”。

    1958年,他毅然回到祖国,全程参与了从东方红探测卫星的发射,第二代北斗导航卫星的组网今天嫦娥四号探月卫星的升空试验。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前100个航天飞行器中,其中34个航天项目担任总设计师。

    他这样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关键的几次人生选择,他概括为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渐冻斗士“张定宇”》

讲述人:尚俊霞  教学第二党支部

 作品背景介绍:

    金银潭医院,是这次疫情阻击战中众人皆知的标志性地点。因为这是战斗最先打响的地方,也是“离炮火最近的地方”。

    这里是武汉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全部为转诊确诊的患者。自2019年12月29日转入首批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以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600多名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奋战了30多天。每日灯火通明,彻夜忙碌,无人退缩。医护人员对生命的责任感,超越了对未知的恐惧。在各方支援来前,张定宇和同事在一线撑了近一个月,除了诊疗,他们还要照顾病人生活起居,清理医疗垃圾。防疫物资紧张的时候,今天用了,明天有没有还不知道。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9点,57岁的院长张定宇带着疲惫,一瘸一拐地走着,突然,手机铃声响起。

    “您家莫急莫急,在医院门口?我马上安排人出来接。”

    “搞快点,搞快点,这个事情一哈都等不得,马上就搞!”

    浓眉,黝黑,风风火火。一小会儿,他接打了6个电话,整个走廊都能听到他在喊。可伴随嗓门越来越大,他的脚步却越来越迟缓,跛行越来越严重。

    “全院都晓得我性子急,嗓门大。”张定宇笑着为自己打圆场。

    “性子急,是因为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他沉默了一会儿,平静地提起那个埋在心里的秘密:“我是一个渐冻症患者,双腿已经开始萎缩,全身慢慢都会失去知觉。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 

    微笑着把身体蜷缩在椅子里,说:“你看我现在长得五大三粗,慢慢地,我会像这样缩成小小的一团。每个渐冻病人,都是看着自己,一点一点消逝的。”   

    张定宇的病情让不少同事感到惊讶。“他明明走得好快!”金银潭医院北7病区护士长贾春敏说。有一次,张定宇打电话让她5分钟内到达病区,“他从办公室到北7楼比我远,等我到的时候,他已经在那儿了。平时他老跟不上我们,但他拼的时候,我们跟不上他。”

    张定宇的妻子在武汉第四医院工作,也在疫情防控一线。而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在工作中也感染了新冠。分身乏术的张定宇,忙得一连几天都顾不上去医院看妻子一眼。张定宇说那晚回家路上,他想到妻子可能会逐渐转化成重症、危重症,最后拉都拉不回来,眼泪就忍不住往下淌”。 可即便有再多牵挂,张定宇还是选择在抗疫前线坚守。“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我们结婚28年了,我也害怕,怕她身体扛不过去,怕失去她!”

    在疫情中“逆行”的日子里,张定宇往往凌晨2点刚躺下,4点就得爬起来,接无数电话,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院长张定宇,一个战斗者,一个指挥者,也是一颗定心丸。他一直在坚守。

    他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却要为患者、为社会燃起希望之光;他阻挡不了自己的病情,却用尽全力去把危重患者拉回来。时至今日,抗疫表彰会上,抗疫人民英雄张定宇步履蹒跚去接受勋章的一幕,仍然让人泪奔。

    在武汉抗疫保卫战中,身为院长的张定宇身先士卒,带领金银潭全体医护人员,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奖项,实至名归!岁月终究磨蚀容颜,名利钱财也将归于尘土。但是最后能真正担起民族重担的,从来都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流量明星,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无双国士!

    除却君身三尺雪,天下谁人配白衣?致敬人民的英雄、生命的卫士,你们才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信念的力量—《梅岭三章》的故事》

讲述人:赵先堃 张京一 王丹 卢帆 杨菲    教学第三党支部

 作品背景介绍:

    本作品取材自陈毅创作名篇《梅岭三章》三首诗歌时发生的传奇经历。

    1934年10月,经历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中央红军被迫长征。身为高级将领的陈毅,从此领导了艰苦程度不亚于长征的三年游击战。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字字有必死之决心,句句有必胜的信念。此时的陈毅,随时做好了“取义成仁”的准备,但仍然满怀必胜的信心。在人生的低谷、绝境中,陈毅用充沛的激情,写下了他一生中引以为豪的诗歌,“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梅岭阴暗潮湿的山洞里,食不果腹的陈毅在坚守二十多天,传递的是不屈的革命意志与坚定的革命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