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教学运行状况评分表(教师自评)
( 学年第 学期)
院(部) 教研室
任课教师情况 | 姓 名 | | 职 称 | | 校内任职 | |
课程简况 | 课程名称 | | 周学时数 | | 上课周次 | 第 至 周 |
项 目 | 权重 | 评 分 内 容 及 评 分 标 准 | 评估得分 |
A级(8-10分) | B级(6-8分) | C级(4-6分) |
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 0.2 |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安排教学,教学内容符合课标要求。 | 基本按照课标安排教学或因课标不适应需要而没有完全按照课标教学。 | 本课程无课程标准或没有按照课程标准执行。 | |
教学进度的执行情况 | 0.1 | 严格按照校历、学期授课计划进度和分配的教学时数组织教学。 | 基本执行校历、学期授课计划,但个别地方有调整。 | 没有执行校历、学期授课计划。 | |
教案编写情况 | 0.3 | 上课前认真备课,注重吸收新成果,且有详细地表述课堂每一教学活动内容和方法的教案或备课笔记,且课后有自我总结归纳,教案书写工整。 | 有教案或备课笔记但项目内容不够详尽。 | 无教案或备课笔记,或使用以往授课用教案或备课笔记。 | |
辅导答疑及作业批改情况 | 0.1 | 布置学生作业,批改量占1/3以上;注重课间或课后辅导答疑。 | 布置学生作业。批改量不足1/3;课间有辅导,课后无辅导。 | 本学期未布置或未批改作业;不辅导学生。 | |
教学纪律遵守情况 | 0.3 | 本学期没有旷课及私自调课现象发生;正常调课时数未达到计划课时的1/10;不迟到,不提前下课(提前一分钟即视为提前下课)。 | 本学期没有旷课及私自调课现象;正常调课时数超过计划时数的1/10;有过提前下课现象,但次数不多。 | 没有旷课,但有过私自调课或正常调课时数超过计划时数的1/3或经常提前下课。 | |
自评合计得分(计算方法:Σ项目权重*项目自评得分) | |
教研室主任审核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
院(部)负责人审核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
附件3
教学运行状况评分表(教师互评)
( 学年第 学期)
院(部) 教研室 填表人
任课教师情况 | 姓 名 | | 职 称 | | 校内任职 | |
课程简况 | 课程名称 | | 周学时数 | | 上课周次 | 第 至 周 |
项 目 | 权重 | 评 分 内 容 及 评 分 标 准 | 评估得分 |
A级(8-10分) | B级(6-8分) | C级(4-6分) |
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 0.2 |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安排教学,教学内容符合课标应需要而没有完全按要求。 | 基本按照课标安排教学或因课标不适照课标教学。 | 本课程无课程标准或没有按照课程标准执行。 | |
教学进度的执行情况 | 0.1 | 严格按照校历、学期授课计划进度和分配的教学时数组织教学。 | 基本执行校历、学期授课计划,但个别地方有调整。 | 没有执行校历、学期授课计划。 | |
教案编写情况 | 0.3 | 上课前认真备课,注重吸收新成果,且有详细地表述课堂每一教学活动内容和方法的教案或备课笔记,且课后有自我总结归纳,教案书写工整。 | 有教案或备课笔记但项目内容不够详尽。 | 无教案或备课笔记,或使用以往授课用教案或备课笔记。 | |
辅导答疑及作业批改情况 | 0.1 | 布置学生作业,批改量占1/3以上;注重课间或课后辅导答疑。 | 布置学生作业。批改量不足1/3;课间有辅导,课后无辅导。 | 本学期未布置或未批改作业;不辅导学生。 | |
教学纪律遵守情况 | 0.3 | 本学期没有旷课及私自调课现象发生;正常调课时数未达到计划课时的1/10;不迟到,不提前下课(提前一分钟即视为提前下课)。 | 本学期没有旷课及私自调课现象;正常调课时数超过计划时数的1/10;有过提前下课现象,但次数不多。 | 没有旷课,但有过私自调课或正常调课时数超过计划时数的1/3或经常提前下课。 | |
自评合计得分(计算方法:Σ项目权重*项目自评得分) | |
教研室主任审核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
院(部)负责人审核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
附件4
教师网络教学情况自评表
( 学年第 学期)
院(部) 姓 名 课程
所用平台 | □优慕课校内平台 □蓝墨云班课 □职教云课堂 □超星学习通 □雨课堂 □UMU互动 □其它 |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三级指标 | 选项要求 | 标准分值 | 自评 分值 |
课程 介绍 | 介绍全面、准确更新及时 | 基本情况:性质、地位、开课对象、适用范围等。 | M | 1 | |
课程目标与学习要求:教学目标、课程主要内容、要求、重点等。 | E | 1 |
课程沿革:课程开设历史、发展现状等。 | O | 1 |
学习建议:课程学习特点、学习方法指导等。 | O | 1 |
课程 标准 | 按教务处要求统一编制 |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目的)。 | M | 1 | |
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基本要求。 | M | 1 |
课内实验内容、学时分配和基本要求。 | M | 1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M | 1 |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 M | 1 |
课程的考核方式。 | M | 1 |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 M | 1 |
教学 日历 | 进程安排详细 | 依据“授课计划”,编制以“周”为单位的教学进程安排。 | M | 2 | |
教师 信息 | 个人信息全面、准确 | 基本情况:电话、邮箱。 | M | 1 | |
教学与技术专长。 | O | 1 |
开设课程。 | O | 1 |
科研成果(包括在研项目)、所获名誉等。 | O | 1 |
教师个人照片。 | O | 1 |
教学 材料 | 资源数量 | 每学期至少上传5个教学资源辅助课程教学。 | M | 5 | |
归类合理 | 按章节、单元、情景或任务划分。 | M | 5 |
采用教学模板,体现教学进程。 | O | 5 |
完整性 | 每个教学环节都有相应的教学材料。 | E | 5 |
丰富性 | 包括课件、电子教材、引导文、相关网站链接等资源。 | E | 5 |
类型多样 | 包括文本、动画、图像、音视频等。 | E | 5 |
教学 设计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方案等体现教学改革的说明材料。 | M | 5 | |
项目化教学 | 平台上使用协作学习、小组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开展协作学习、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 | E | 5 |
课程 通知 | 通知及时 | 及时发布课程通知。 | M | 2 | |
教学 笔记 | 反思小结 | 每学期至少有3个课程反思小结记录。 | M | 2 | |
每个教学单元完成后都有反思及小结。 | E | 2 |
答疑 讨论 | 常见问题 | 每学期至少总结课程中的常见问题2个,并给出常见问题的答案,答案要详细准确。 | M | 2 | |
主题讨论 | 每学期至少在课程讨论区发起1次以上主题讨论。 | M | 2 |
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及时反馈。 | M | 2 |
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与代表性,包括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有争议的问题,观点多元、开放性答案的问题等。 | E | 2 |
课程 问卷 | 发布次数 | 每学期至少发布1次问卷调查,课前学习需求调查,或课后教学效果调查。 | M | 2 | |
参与度 | 参与课程问卷调查的人数不少于实际学生授课人数的2/3。 | E | 2 |
练习 测试 | 练习 | 根据章节内容,提供练习。 | M | 2 | |
试题库 | 每学期至少增加30个试题以上,题型多样。 | M | 2 |
试卷库 | 每学期至少增加试卷2份。 | M | 2 |
在线测试 | 使用在线测试进行考试。 | O | 2 |
课程 作业 | 作业布置 | 每学期在网上至少布置2次作业。 | M | 4 | |
作业批改 | 每学期作业批改数量至少为实际授课学生人数的1.5倍以上。 | E | 4 |
教学 博客 | 使用情况 | 发表教学博文,如教学内容的认识及思考,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学习方法与思路的指导等,与学生及其他老师进行交流。 | O | 4 | |
共享 情况 | 学生登录 | 学生进入课程的人数大于等于实际授课学生数量的2倍。 | M | 2 | |
访客登录 | 每学期有访客登录课程的记录。 | E | 2 |
合 计 | |
注:1、选项要求中,M(Must)为必选项;O(Option)为可选项;E(Encourage)为鼓励的加分选项。
2、总分100分;M选项,合计50分;O与E选项合计50分。